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老色批深夜h视频在线观看-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www.dayoocn.top

文學天地

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余德泉《對聯通》|附錄 題款習慣用語(下)

點擊數:12822017-04-20 17:31:00

         余德泉,四川敘永縣人。1941年生。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中南大學教授,中南大學楹聯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首屆書法研究生班領銜導師,我國首位對聯學研究生導師,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湖南省第八屆政協委員,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兼湖南民盟書畫院院長,湖南省湘江書畫院院長,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湖南省楹聯家協會主席。主要著作有《語文四品》《笑話里外觀》《古漢語同義虛詞類釋》《詩律、詞律、曲律和聯律》(《古代漢語》中的四章)《對聯縱橫談》《中國長聯三百三》《天下名聯》《對聯通》《對聯格律  對聯譜》《得月齋聯稿》《余教授教對聯》《古今絕妙對聯匯賞》《古今茶文化對聯觀止》《余德泉詩聯新稿》《余德泉對聯文論》《簡明書法教程》《章草大典》《章草傳帖》《章草論語》《余德泉章草論語》《余德泉書自撰作品集》和《余德泉詩聯書法新集》等。主編有《書法通》《清十大名家對聯集》《湖南楹聯》等。其理論成果和學術活動多具有開拓性意義。長于章草、隸書、行書、帛書、楚簡等多種書體。先后五次在長沙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其中一次展出用八個民族九種文字書寫的對聯。曾應邀到臺灣淡江大學、澳門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多所院校講授楹聯與書法。2007年獲中國楹聯學會首屆梁章鉅獎第一名。



附錄 題款習慣用語(下)

文/余德泉



    紀月

  一月。又稱正月、征月(秦始皇諱“政”,讀“正”如“征”,故亦寫作“征”)、端月(《史記》司馬貞“索引”,言秦避始皇贏政諱,故云正月為端月)、初月(王羲之父名正,因避諱,故以“初月”代“正月”)、泰月(《易·泰》:“天地交,泰?!闭掠啥淮?,故稱泰月)、陬月(《爾雅·釋天》:“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bǐng),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郝疏:陬,陬訾,星名,即營室東壁。正月日在營室,日月會于陬訾,故稱正月為陬月,且以“孟陬”為名)、三微月(古歷周以十一月、殷以十二月、夏以正月為年始,稱三正。此時萬物微而未著,故又稱三微)、十三月(《春秋六命芭》有“夏人以十三月為正”之語,故《后漢書·陳寵傳》注云:“十三月,今正月也?!?、寅月(古人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并以通常冬至所在之十一月配子,十二月配丑,夏歷正月正好配寅,故正月為寅月。以此類推,則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三之日(《詩經·七月》周夏兩歷并用,夏歷正月,為周歷三月,《七月》稱“三之日”,又將夏歷十二月稱“二之日”,十一月稱“一之日”,還將二月稱“四之日”)、孟春(孟有始義,仲有中義,季有末義,古人以孟、仲、季配每季中的三個月,則一年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首春(梁元帝《纂要》[下稱《纂要》]:“孟春曰首春。”與首春相配有中春[二月]、末春[三月],首夏[四月]、中夏[五月]、末夏 [六月],首秋[七月]、中秋[八月]、末秋[九月],首冬[十月]、中冬[十一月]、末冬[十二月])、肇春(肇有始義、正義,故正月稱肇春,亦稱肇歲)、端春(端,始也。春始即正月)、早春(《纂要》:“孟春曰早春?!?、上春(《纂要》:“正月孟春,……亦曰上春?!?、春王(《春秋》體例,魯十二公之元年,均應書“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書“正月”,后遂以“春王”代之)、春孟(猶孟春)、春正(語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一語)、孟陽(《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初陽(猶孟陽)、首陽(猶孟陽)、新正(謂新年之正月。唐時已有此稱。亦指元旦)、開歲(即歲首,故用稱正月)、獻歲(進入新年,故用稱正月)、首歲(《漢書·蕭望之傳》注:“首歲,歲之初首,謂正月也。”)、正歲(《周禮·是官·小宰》“正歲”注:“謂夏之正月?!?、肇歲(見“肇春”)、孟陬(見“陬月”)、太簇(本樂管名,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個月相配紀年,謂“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夾鐘”等等。于是又以十二律名稱十二個月。依次為:太簇[一月],夾鐘[二月],姑洗[三月],中呂[四月],蕤賓[五月],林鐘[六月],夷則[七月],南呂[八月],無射[九月],應鐘[十月],黃鐘[十一月],大呂[十二月]等)、王春(即“春王”)。

  二月。又稱如月(見一月“陬月”。郝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麗月(《昭明太子集》“夾鐘二月”條有“花明麗月”之語,故以麗月稱二月)、桃月(《漢語大詞典》:“農歷二月的別名?!?、桃李月(因二月桃李花開而來。李白《宮中行樂詞》:“昭陽桃花月,羅綺自相親?!?、建卯(見一月“建寅”)、中春(見一月“首春”,中讀zhòng)、半春(二月為春之半。戴復古《謝王使君送旅費》:“如何殘臘月,已似半春天?!?、兔月(二月建卯,卯屬兔,故稱。黃庭堅《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云龍》詩:“兔月葵花不足論?!?、酣春(猶盛春。李賀《河南府試十月樂詞·二月》:“勞勞鶯雁怨三春?!?、杏月(因二月杏花開放而來。清黃清原《婚姻·祝壽·慶賀·喪祭范典》:“杏月正芳辰?!?、卯月(見一月“寅月”)、仲春(見一月“孟春”)、仲陽(《纂要》:“二月仲春,一曰仲陽。”)、河魁、天魁(見一月“登明”)、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時令》:“二月為竹秋。”)、四之日(見一月“三之日”)、夾鐘(見一月“太簇”)等。

  三月。又稱寎月(見一月“陬月”。寎,又作窉,丙也?!稄V韻》:“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蠶月(《詩集傳》:三月為“治蠶之月”,故稱蠶月)、秧月(三月為插秧季節,故稱)、契月(契,通禊,古人三月有禊飲之事,故稱)、辰月(見一月“寅月”)、建辰(見一月“建寅”)、季春(見一月“孟春”)、晚春、暮春、末春(見一月“首春”)、杪春(猶末春。杪即末義,故以“杪春”稱三月,“杪夏”稱六月,“杪秋”稱九月,“杪冬”稱十二月)、小清明(清周亮工《閩小記》:“三月為小清明,八月為大清明。”)、花見月(因三月百花盛開而來)、櫻序、櫻筍時(《能改齋漫錄·方物》韓致光《湖南食含桃》詩注:“秦中謂三月為櫻筍時?!逼鋾r櫻桃、春筍上市)、雩風(《論語·先進》有暮春時節“風乎舞雩”之說,稱三月為“雩風”本此)、桃浪(《韓詩外傳》即稱三月為“桃花水之時”。杜甫《春水》詩有“三月桃花浪”句,“桃浪”,乃“桃花浪”省語)、姑洗(見一月“太簇”)等。

  四月。又稱梅月(因初夏江南梅子黃熟且多梅雨而得名)、陰月(《西京雜俎》五:“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于無陰,故亦謂之陰月?!?、乏月(《四時纂要》:“四月也,是謂乏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宜振乏絕,救肌窮。”意由青黃不接而來)、麥月(四月為麥收季節,故又稱麥月、麥秋、麥候)、乾月(見一月“泰月”)、余月(見一月“陬月”?!对姟ば∶鳌氛x引李巡曰:“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清和(本指暮春初夏天氣,后多作四月的別稱)、巳月(見一月 “寅月”)、孟夏(見一月“孟春”)、首夏(見一月“首春”)、初夏(來源與“初春”同)、早夏(猶初夏)、梅夏(同“梅月”)、槐夏(因四月槐花開放而得名)、惟夏(傅玄《述夏賦》云:又稱“正陽”)、正陽(見“惟夏”)、麥秋(見“麥月”。《禮記·月令》:“孟夏麥秋至?!?、麥候(見“麥月”)、仲侶(見一月 “太簇”)等。

  五月。又稱皋月(見一月“陬月”。皋,同高。謂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故稱皋月)、蒲月(舊俗于端午懸菖蒲于門,并用以浸酒,謂可辟邪,故稱蒲月,又稱蒲節)、榴月(因五月榴花盛開而來。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詩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惡月(古代迷信對五月之稱?!短接[》二二東漢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午月(見一月“寅月”)、建午(見一月“建寅”)、仲夏(見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中,讀如仲。再見一月“首春”)、蒲節(見 “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訓》:“陰生于午,故五月為小刑?!蔽纾ㄎ?、鳴蜩(《詩·七月》有“五月鳴啁”之語)、蕤賓(見一月“太簇”)等。

  六月。又稱荷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伏月(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三伏的時間主要在六月,故稱六月為伏月。因伏天氣候非常炎熱,故又稱六月為暑月)、暑月(見“伏月”)、且月(見一月“陬月”。郝疏:且,行不進也?!傲玛帩u起,欲遂上,畏陽,猶行不進也?!惫史Q且月)、焦月(《爾雅》:“且月”一作“焦月”,因六月盛熱,故曰焦)、建未(見一月“建寅”)、小吉(見一月“登明”)、荔紅(因六月荔枝紅熟而得名)、未月(見一月“寅月”)、季夏(見一月“孟春”)、晚夏(六月在夏之末,故稱)、暮夏(猶晚夏)、末夏(見一月“首春”)、杪夏(猶末夏。再見三月“杪春”)、溽暑(《禮記·月令》謂為季夏的氣候,后即以稱六月)、林鐘(見一月“太簇”)等。

  七月。又稱相月(見一月“陬月”。郝疏:“相者,導也。三陰勢已成,遂導引而上也?!?、涼月(《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蘭秋、涼月”)、否月(見一月“泰月”)、巧月、巧秋(因七月七日晚有乞巧故事而來)、蘭月(《事物異名錄》:“七月為蘭月?!?、瓜月、瓜時(《詩·七月》有“七月食瓜”句,故稱七月為“瓜月”、“瓜時”)、申月(見一月“寅月”)、建申(見一月“建寅”)、孟秋(見一月“孟春”)、新秋(七月為秋之始,故為新秋)、初秋(見“涼月”)、上秋(見 “涼月”)、肇秋(見“涼月”)、首秋(見“涼月”,再見一月 “首春”)、首旻(猶首秋。旻,秋也)、早秋(猶“初秋”)、蘭秋(見“涼月”)、火逝(本指七月火退,亦用指七月)、河鼓宵明(河鼓,牽牛星。宵明時乃七月也)、初商(商,五音之一,屬秋。故七月又稱初商,八月又稱仲商,九月又稱暮商、杪商、季商)、夷則(見一月“太簇”)等。

  八月。又稱桂月、桂秋(因八月桂花開放而得名)、壯月(見一月“陬月”。郝疏:“壯,太也。八月陰大盛。”故稱壯月)、獲月(《詩·七月》有“八月其獲”句,由此而來)、酉月(見一月“寅月”)、建酉(見一月“建寅”)、仲秋(見一月 “孟春”)、中秋(猶“仲秋”。中,讀如仲)、正秋(《易·說》孔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秋半(半月居秋之半)、大清明(見三月“小清明”)、仲商(見七月“初商”)、南侶(見一月“太簇”)等。

  九月。又稱菊月、菊秋(《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黃花。”故稱九月為菊月、菊秋)、玄月(見一月“陬月”。郝疏引李巡等云:九月萬物畢盡,陰氣侵寒,其色皆黑。故稱玄月)、朽月(四川夔州一帶九月多雨,物易朽壞,故名。宋黃仁杰《夔州苦雨》有“九月不虛為朽月”句)、戌月(見一月“寅月”)、建戌(見一月“建寅”)、剝月(見一月“泰月”)、季秋(見一月“孟春”)、晚秋(猶季秋,與“早秋”對)、暮秋(猶晚秋)、末秋(猶暮秋,再見一月“首被”)、杪秋(見三月“杪春”)、窮秋(鮑照《白纻歌》有“容秋九月荷葉黃”句。窮秋,秋盡之時也,故為九月之稱)、杪商(見七月“初商”)、暮商(亦作商暮,見七月“初商”)、霜月、霜辰(因九月下霜而來)、太沖(見一月“登明”)、授衣(由《詩·七月》“九月授衣”句而來)、季商(見七月“初商”)、無射(見一月“太簇”)等。


  十月。又稱小春、小春月、小陽春(謂十月不寒,有如初春。亦有說八月為小春者)、良月(《左傳·莊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衛,(鄭伯)三年而復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焙笏旆Q十月為良月)、陽月(見一月 “陬月”。《詩》鄭箋謂十月為“坤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此月為陽”)、坤月(見一月“泰月”)、亥月(見一月“寅月”)、建亥(見一月“建寅”)、孟冬(見一月“孟春”)、初冬(猶孟冬)、上冬(猶孟冬。謝靈運《游嶺門山》詩有“協以上冬月”句)、開冬(猶初冬。南朝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有“開冬眷徂物”句,開冬即指初冬)、寒孟(猶“孟冬”)、應鐘(見一月“太簇”)等。


  十一月。又稱冬月(古有“十冬臘月”之說,是冬月乃十一月也。今四川等地仍稱十一月為冬月,十二月為臘月)、暢月(見《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注訓暢為充。疏謂十一月為充實之月,故稱暢月。清俞樾謂暢當為畼,十一月太陰用事,萬物未生,是即畼義)、辜月(見一月“陬月”。郝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陽生,欲革故取新也。”)、子月(見一月“寅月”)、復月(見一月“泰月”)、龍潛月(《抱樸子》:“十一月為龍潛之月?!?、仲冬(見一月“孟春”)、中冬(即仲冬。中,讀如仲。再見一月“首春”)、一之日(見一月“三之日”)、黃鐘(見一月“太簇”)等。


  十二月。又稱臘月、臘冬、冬臘、歲臘(臘,亦作臈,歲終祭眾神之名,故稱十二月為臘月,臘冬。再見十一月“冬月”)、除月(《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日暮冬,杪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涂月(猶除月。涂,音除。再見一月“寅月”)、嚴月(《事物異名錄·歲時》“嚴月,季冬之月也?!?、荼月(猶除月。除,亦作荼)、嘉平(本殷代對十二月的稱呼。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又“更名臘曰嘉平”)、丑月(見一月“寅月”)、季冬(見一月“孟春”)、暮歲、暮節、暮冬(見“除月”)、末冬(猶暮冬。再見一月“首春”)、杪冬(見三月“杪春”,再見“除月”)、臘冬(見“臘月”)、星回(星宿回復原位,一年將終?!抖Y記·月令》謂為季冬之象,故用稱十二月)、神后(見一月“登明”)、窮稔(見“除月”。窮,盡也。稔,年也。窮稔,即年盡之意)、窮紀(見“除月”。古以一年為一紀,十二月為年終之月,故曰窮紀)、清祀(本臘祭名,亦指臘月)、二之日(見一月“三之日”)、大呂(見一月 “太簇”)等。


  上述月令,在書聯時,如未含“月”字者,其后可加“之月”一字。如“端春之月”、“鳴啁之月”。












紀日






  正月初一。又稱元旦(南朝蕭子云《介推》詩有“四氣新元旦”句?!秹袅讳洝の逶隆罚骸罢滤啡?,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元日(張衡《東京賦》:“于是孟春元日,群侯旁戾”。 “元日”本為吉日,自《東京賦》始,相沿以稱正月初一)、元辰(本指吉日。晉庾闡《揚都賦》有“歲惟元辰,陰陽代紀”句,后即指正月初一)、元正(漢崔瑗《三子玟銘》有元正上日,百??嘴`”句,后即以“元正”指正月初一)、元朔(唐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有“獻歲觀元朔”句,“獻歲”為正月別稱,后即以“元朔”指正月初一)、元春(北齊《元會太享歌皇夏辭》有“展禮肆樂,協此元春”句,后即以“元春”指正月初一)、正朔(一年的第一天)、三朝(朝,讀zhao。正月初一,為歲、月、日之始,故稱“三朝”)、三元(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痹滓?。三元,指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春元(見《宋史·樂志十四》)、正旦(出自《列子·說符》“正旦放生”句)、春旦(出自庾信《奉和趙王西京路春旦》詩)、開正(出自丁仙芝《京中守歲》詩“開正獻歲酒”句)、月吉(本指每月初一,亦指正月初一)、履端(出自《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句)、端日(韓鄂《歲華紀麗》卷一,謂正月初一為“八節之端”,胡震亨注“端日”)等。


  正月初二。又稱履端二日(見正月初一“履端”)等。


  正月初三。又稱天慶節(宋大中祥符元年,“詔以正月三日為天慶節)、小年朝(《歲時佳節記趣》:“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


  正月初七。又稱靈辰(唐李嶠詩有“七日最靈辰”句。故后以“靈辰”指正月初七)等。


  正月初八。又稱谷日、答誕(俗以正月初八為谷日,并據該日天氣占卜當年的豐歉,亦作谷誕)。


  正月十五。又稱上元(《五雜俎》謂《道經》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元宵(本指正月十五日晚上,后亦用稱正月十五)、元夕(同“元宵”)、燈節(因正月十五日夜必放燈而來)等。


  二月初一。又稱中和節(唐德宗貞元五年,下詔廢止正月晦日之節,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等。


  二月十二。又稱花朝(王力《古代漢語》又謂“花朝”是二月十五)、百花生日等。


  二月十五。又稱春中(春季三個月,此日正好一半)、中春(猶“春中”)等。


  二月十六。又稱長春節(因宋太祖生于此日。為建隆元年所定)等。


  三月初三。又稱重三(月為三,日亦為三)、元巳(張衡《南都賦》:“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元巳初指三月第一個上巳日,后專指三月三日)、上巳(本指三月上旬之巳日。古人于此日有修禊——臨水以祓除不祥的習俗,自魏以后,此舉定在三月三日,而仍沿用“上巳”的名稱)、三巳(本指三月之上巳日,魏以后專指三月初三。晉王廙《洛都賦》:“若乃暮春嘉,三巳之辰?!?、上除(因上巳日臨水祓除不祥之俗,故三月初三又稱“上除”)、禊日(見“上巳”)、修禊日(即禊日)等。


  四月初三。又稱展上巳(展,延伸)等。


  四月初八。又稱浴佛節(《荊楚歲時記》:“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征也?!蔽覈詾樗脑掳巳帐欠鹬?等。


  四月十九。又稱浣花日(因蜀人于每年四月十九日游宴于成都浣花而來)、浣花天(同“浣花日”)等。


  五月初一。又稱端一(元陳元靚《歲時廣記》:“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日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日謂之端五。”等。


  五月初二。又稱端二(見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三。又稱端三(見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四。又稱端四(見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五。又稱端五(見五月初一“端一”)、端午(猶 “端五”。午、五二字古通。又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張說上《太衍歷事》稱為“端午”,宋璟《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也有“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句,后每月初五皆可稱端午?!稓q時雜記》:端午指五月初五日,又稱“端陽”、 “重五”和“重午”)、端陽(《月令廣義》:“五月初五日端陽。”)、重五(月為五,日也為五)、重午(即“重五”)、蒲節(因端午有掛菖蒲避邪的習俗而得名)、天中節(唐宋以來,以五月初五為“天中節”,亦稱“浴蘭令節”?!秹袅轰洝肪砣拔逶隆睏l有載?!稓q時廣記》云:“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后因以作端午節的別稱)、浴蘭令節(《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有“浴蘭湯兮沐芳”句?!洞蟠鞫Y·夏小正》云:“五月,……蓄蘭為沐浴也。”唐韓鄂《歲華紀麗》注:“午日以蘭湯沐浴?!惫侍扑我詠?,便稱端午為“浴蘭令節”)、艾節(因五月初五家門懸掛艾葉以辟邪而來)、詩人節(為紀念屈原,于佑任曾請定五月初五為詩人節,并題有一詩,遂有此稱)等。


  六月初六。又稱天貺節(貺,讀如況,賜也。宋大中祥符四年,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定為天貺節)等。


  六月二十四。又稱荷花生日(見沈朝初《憶江南》注)。


  夏至。又稱長至(《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笔瑁骸伴L至者,謂此月之時,日長之至極。太史漏刻,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長至也?!笔且苑Q夏至為 “長至”,夏至為一年中白天最長之日,冬至為最短之日,與夏至相比,冬至則稱“短至”。但因冬至日過后,白天日漸加長。故亦有稱冬至為長至者,謂長日子開始來到)等。


  七月初七。又稱巧日、乞巧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牽??椗畷旌?,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以乞巧。遂稱七月初七為巧日、乞巧節)、雙星節(七月七日,牛郎與織女相會)等。


  七月十四。又稱秋禊(每年七月十四日在水邊舉行的修禊活動。劉楨《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于水游。”可見漢末已經流行。參見三月初三“上巳”)等。


  七月十五。又稱中元(見正月十五“上元”)、盂蘭盆節、鬼節(佛教傳說,目連之母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以救其母。于是七月十五有“盂蘭盆節”之稱。因此日有施餓鬼等迷信活動,民間又把此日稱為“鬼節”)等。


  八月初五。又稱千秋節(因唐玄宗生日而來。參見五月初五“端午”)、天長節(《明皇實錄》:“開元十七年,百官上表請以八月初五日為千秋節。天寶七年改為“天長節”)等。


  八月十五。又稱中秋節(以八月十五居秋季三個月之中也)、秋節(即中秋節)、團圓節(《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日,女歸寧,是日返其夫家,曰團賀節。”今俗仍有此名)等。


  九月初九。又稱重陽(古以九為陽數,九月而又九日,故稱重陽)、重九(源同重陽)、九日(即重九,《藝文類聚》四引《續晉陽秋》:“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绷詠碓婎}以 “九日”者,皆指重九節)、菊節(因古人于重九登山飲菊花酒之習俗而得名)、黃花節(黃花,菊之別名)、暮節(南朝時即有此稱。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有“云旗興暮節”句,暮節即指重九。唐司空圖《重陽》詩之“亦應知暮節”,義亦同)、登高節(《全國風俗志》:“重陽節,又名登高節,因桓溫舉家于是日登高避劫而來)等。


  十月十五。又稱下元(見正月十五“上元”)等。


  冬至。又稱短至(見夏至“長至”)、亞歲(漢末即有此稱。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等。


  十二月二十四。又稱送灶日、灶日、小年(是日民間送灶王上天)、交年(《東京夢華錄》:“二十四日交年?!?。


  十二月二十八。又稱小除、小除夕(時在除夕前一日)、小年夜等。


  十二月三十。又稱歲除(舊俗于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儺,逐除,故后以年終之日為歲除)、除夕(本指歲除之夜,后亦用指年三十這一天)等。


  春節。又稱華節、良節、芳節、嘉節、詔節、淑節。(皆見《纂要》?!叭A”、“良”,“芳”、“嘉”、“詔”、“淑”諸字,皆含美好之意。)


  董勛《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惫收鲁跻环Q“雞日”,初二稱“狗日”,初三稱“羊日”,初四稱“豬日”,初五稱“牛日”,初六稱“馬日”,初七稱“人日”。


  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稱“春社日”。


  清明前一日,稱“寒食節”(不用火)?!肚G楚歲時記》說,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故又稱“一百五”(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薄耙话傥濉本椭负彻?。


  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稱“秋社日”。


  冬至前一日,稱“小至”。


  每月初一,又稱“朔”、“月朔”、“月旦”(魏晉時即有此稱?!妒勒f新語·雅量》:“顧和始為揚州從事,月旦當朝,未入頃,停車州門外?!?、“月額”(南北朝時候即有此稱。梁元帝《金樓子》六自序:“孟秋之月,陽亢日久,月旦雖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諺曰‘雨月額,千里赤?!边@里“月額”與“月旦”并用,月額,即月旦也,即指初一)、“吉”(《周禮·地官大司徒》注:“吉,朔日也?!?、“吉月”(《論語·鄉黨》注:“吉月,月朔也。”)、“月吉”(《周禮·地官·簇師》:“月吉,每月朔日也?!币嘀刚鲁跻?等。


  每月初三,又稱“朏(朏,讀fěi。本指新月初見貌,引申為訓明?!稌ふ僬a》:“三月,惟丙午朏”。傳:“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因以代稱每月初三?!稘h書·律歷志》下:“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


  每月十五,又稱“月半”。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又稱“望”(《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惫室苑Q此兩日。但通常指十五日)、“月望”(猶“望”也。《資治通鑒》一○三晉成安元年注:“至十五日,日月相望,謂之月望?!?、“望日”等。


  每月最后一日,稱“晦”(晦,月盡也。《春秋·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奔孜缁?,謂甲午這一天正是月末)。


  每月前十日,稱“上澣”(澣,讀huǎn。唐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沫謂澣。)、“上浣”(浣,同澣);中十日,稱“中澣”、“中浣”;后十日,稱“下澣”、“下浣”。若落款作“季春中浣四日”,即三月十四日;若作“蒲月下澣七日”即五月二十七日。


  春夏秋冬四季之孟月初一,又稱“吉日”(《周禮·地官·黨正》:“四時之孟月吉日。”注:“四孟之月朔日。”)。


  一年還有二十四個節氣,如果恰好碰上某個節氣,落款時表日期亦可寫節氣名。這些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還有以韻目代日者。如一日為東先董送屋,九日為佳青蟹泰屑,十六日為銑諫葉,二十一日為馬箇,等等。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因時在二十一日,該日電報代日韻目為“馬”字,故稱“馬日事變”。以韻代日,用于公歷。而此前所述之年月日,均為陰歷。對聯落款,通常也只用陰歷紀時,故其日期不宜用代日韻目表示。


【責任編輯:(Top)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