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8-05-12 - 2018-05-20
展覽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
學術主持:尚輝
主辦單位:湖南美術出版社
承辦單位:圣之空間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美侖藝術研究院
展覽介紹
《南塘系列》的創作使蕭沛蒼的油畫從鄉土寫實跨越到文人畫式的荷塘意象的表現。他從那些殘荷描寫中,對于中國傳統文人畫幽微而淡遠的尋覓,也讓他脫離了油畫寫實的再現性而進入意象油畫探索的美學范疇。此后,他對于山石溪泉的描繪,其實已不再屬寫實油畫概念的風景畫,而是一種中國文人畫式的對“景”與“境”的某種內心的觀照與自省。在這些畫面里,畫家濾除了樹綠溪藍的世間色相,幾乎是黑夜月色下那種只能朦朧辨識的形象,更顯得畫面境界的荒寒與深沉。
其實,不論蕭沛蒼畫故土民居還是畫荷塘山石,他都沒有離開鄉土,也沒有離開這片鄉土后來發生的社會變遷,只不過,他后來更以一種現代知識分子的感懷來寄寓他對于社會與人生這個大命題的思考和追問。他對于畫面主題的表達,無疑是含蓄的,但含蓄之中又不乏一種優雅的感傷;這種含蓄不僅融含了更深廣而豐沛的生命意涵,而且也成為他的一種審美追求。他油畫意境不事熱烈的靜謐、色彩不求飽和的微妙、筆觸不露斧痕的樸厚,其實都是幽微之境審美追求不可或缺的風格構成因素,也無不體現了中國油畫本土化復歸心性品格的至高境界。
學術主持 尚輝
藝術簡介
蕭沛蒼,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第六屆副主席、第七屆榮譽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2000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出版專家。1979年《映山紅》入選“湖南省美術作品展”(長沙);1981年《皮影張的青春》入選“中國共產黨建黨六十年美術作品展”(北京);1983年《賽龍舟》入選“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北京);1987年《沉寂的轟響》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展”(上海);1989年《窗·福》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年展”(北京);1992年《窗·綠隙》入選“廣州·90年代藝術雙年展”,獲學術提名獎(廣州);2004年《南塘·雪暮》入選“中國美術出版界美術家作品展”(北京);2006年《蕭沛蒼油畫集·與風景同行》出版。“蕭沛蒼油畫作品展”(長沙);2013年《灶頭·一九六一》入選“湖南百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展”(長沙)。
蕭沛蒼語錄
觀景或是看畫,我們對對象的認知,便是從感官的知覺進入了審美的意味層面,心理狀態的人化使對象具有了長久持續的可品味性。
圖文欣賞
蕭沛蒼老師作品顯示的,
是我們忘卻的故土記憶。
鄉土意識是蕭沛蒼老師這代畫家永遠都不會忘懷的一種審美記憶。這種記憶,既濃縮了這代人所經歷的巨大的中國社會變遷,也積淀了這代人在經歷城市化浪潮之后一種有關曾伴與成長卻難以緩解的那片故土的鄉愁。
蕭沛蒼老師在80年代讓人們印象深刻的作品,正是這些具有鄉土美學特征的繪畫。他的作品多為寫生風景,有種特古典的味道 —— 那種用油畫表現出國畫骨骼的古典。
蕭老師畫油畫較少將色彩用到飽和,湖湘之地水汽重、濕度大,看景往往像隔著一層薄紗,再鮮亮的色彩在這樣的環境里都會被弱化。
從油畫的調性來說,進入光色環境中的色相都與相鄰的色彩構成一種關系,因而,油畫色彩的魅力并不在于畫出固有色的純度,而在于畫出色彩之間的微妙關系。
或許,正是湘地富有濕度的光色,才最終形成了蕭老對于色彩與色相的某種習慣性的表現方法,而使得他自覺與不自覺地去追求一種灰調之中的燦爛與絢麗。
看著他畫筆下的那些有故事的地方,總能讓仍然心存詩情之人感到一絲慰藉與期望。在這些作品中,畫家總是“我高興我的畫‘素面’去見讀畫的諸君”,不論初秋的土黃還是深秋的朱砂,也不論是山巒的靛藍還是鍋爐的土紅,他都力求把簡捷的線條畫得不那么簡單,總是努力把灰色的塊面畫得那么靜謐,那么單純、簡約,那么內斂、苦澀。
在這些畫面里,畫家濾除了樹綠溪藍的世間色相,幾乎是黑夜月色下那種只能朦朧辨識的形象,更顯得畫面境界的荒寒與深沉,凸顯出作者深沉的精神內核,讓人一看就是“中國人畫的油畫”,留下蕭氏油畫的烙記。
不論蕭沛蒼老師畫故土民居還是畫荷塘山石,他其實都沒有離開鄉土,也沒有離開這片鄉土后來發生的社會變遷。
他對于畫面主題的表達是含蓄的,但含蓄之中不乏優雅的感傷。他油畫意境不事熱烈的靜謐、色彩不求飽和的微妙、筆觸不露斧痕的樸厚,其實都是幽微之境審美追求不可或缺的風格構成因素。
用油畫筆觸去觸摸這個世界,又仿佛是在用精微的色調去重構這個世界。因此,他的每一張作品與其說是一幅畫,毋寧說是一個世界的視覺存在”。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文章來源于網絡